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用户投稿 4 0

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爷爷泡的茶,有一种味道叫做家。

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。

爷爷泡的茶,口感味觉好啊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陆羽泡的茶,像幅泼墨的山水画。

唐朝千年的风沙,现在还在刮。

——方文山、周杰伦《爷爷泡的茶》(节选)

曾经年少的时候,听《爷爷泡的茶》在街头巷陌传唱,于是喜欢抿一口爷爷刚泡好的茉莉花茶,在清甜茶香中,猜测着千年之前陆羽的样子,幻想着山水画般的唐茶是否和他一样清雅洒脱。直到今天,在中国国家博物馆“古代中国”展厅看到一套看似平平无奇的白瓷茶具模型,终于理解了陆羽那遗世独立、清高悠然的清雅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白瓷茶具及陆羽像

五代(公元907年—960年)

传河北唐县出土

中国国家博物馆藏

眼前这套茶具,品类丰富,既有煮茶用的风炉茶鍑、研碾茶末的茶臼、盛茶渣的渣斗和点茶用的茶瓶,还有一件手捧长卷的白瓷人像。如细观之、俯耳听之,又会发现每一件小物似乎都在讲述着茶的故事。

自从陆羽生人间,人间相学事春茶。

——宋·梅尧臣

这套茶具多为唐代煎茶用品,有趣的是这件白瓷人像。人像是谁,为何会与茶具放在一起?学者们开始了推测。

《新唐书·隐逸传》中有载:“时鬻茶者,至陶羽形置炀突间,祀为茶神。”原来,由于陆羽所著《茶经》影响深远,自唐代后期起,贩茶之人把陆羽当作茶神供祭,也会供一尊小像放在茶摊。当时,凡买茶器到一定数量,店家会赠送一尊陆羽像,类似当今商家促销的手段。这尊小像是和这套茶具模型一起出土的,所以推测其应为拿着《茶经》的茶神陆羽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陆羽瓷像。

虽然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,从文献记载来看,早期的茶叶可能也曾作为食材入馔;而作为专用饮料,应不晚于西汉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,茶一度成为奢侈饮品,是士大夫自诩清简的标志。

隋唐以后,茶饮更为普及,上至皇室、下至百姓,无不爱茶,品茶、论茶也成为一时风尚,但直至陆羽著《茶经》才对茶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著述。陆羽醉心茶艺,悉心研究前人制茶经验,不断实践总结,创就《茶经》一书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陆羽《茶经》书影。

《茶经》分三卷十节,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茶叶起源、生产、器具等各方面知识,开中国茶艺的先河。随着《茶经》的迅速普及,国人饮茶不再是如煮粥般杂放诸物,而是越来越关注茶本身的味道,更加清雅、更加讲究、更加具有仪式感。《茶经》的出现推动了唐宋茶道的盛行,并影响到唐及后世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,成为世界三大茶书之一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越窑青釉荷叶带托茶盏

唐(618—907年)

1975年 宁波市和义路出土

宁波博物院藏

香泉一合乳,煎作连珠沸。

——唐·皮日休

唐代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,多不用泡,而是煎煮。饮茶时,先将茶饼碾碎成茶末,起锅(鍑)煮水并时刻留意水沸的程度,一沸时“调之以盐味”,二沸盛出一碗水,将茶末投放到锅鍑中煎煮,再沸时将之前盛出的水倒回鍑内“育其华”。待茶汤煮得,均分众人,趁热饮下。想煮一锅好茶,风炉与茶鍑必不可少,《茶经·四之器》首言风炉与鍑,可见其重要性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《萧翼赚兰亭图》(局部) 传唐阎立本作。

唐人饮茶风雅,烧水的火候颇为讲究。《茶经·五之煮》说:“其沸如鱼目,微有声为一沸,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,腾波鼓浪为三沸”。唐诗中亦多有关于煮水的描述,比如“兔毛瓯浅香云白,虾眼汤翻细浪俱”(吕岩《大云寺茶诗》);又如“香泉一合乳,煎作连珠沸。时看蟹目溅,乍见鱼鳞起”(皮日休《茶中杂咏·煮茶》)。“虾眼”“蟹目”“鱼目”“涌泉连珠”等,描述了沸腾前水中气泡由小及大升腾的样子,“腾波鼓浪”时,水已经沸腾。有声有色的描述,虽不及今日温度计式的数值表述精确,但充满了灵动的诗意,回味隽永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鎏金莲瓣银茶托

唐(618—907年)

1957年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平康坊遗址出土

中国国家博物馆藏

茶托足内刻“左策使宅茶库”字样

日午独觉无馀声,山童隔竹敲茶臼。

——唐·柳宗元

茶具中的茶臼呈浅盘状,内壁无釉,应作研磨茶末之用。唐代煎茶须先将茶饼碾碎成为茶末,才能入水煎制,因此臼、碾、磨等研磨工具便必不可少,爱茶的柳宗元也在《夏昼偶作》中写“山童隔竹敲茶臼”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唐代越窑青瓷茶臼。

宋元时期延续了用唐代以茶末制茶的传统,茶臼等形象在宋元诗歌、壁画中屡见不鲜。待明清瀹茶之法兴起后,茶叶不再需要研磨饮用,茶臼便慢慢退场。不过,今天很多地方还保留了擂茶的传统,在擂茶的工具中,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茶臼的身影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赣南客家擂茶。

更为常见的研茶工具当属茶碾。《茶经·四之器》中说“碾槽,最好用橘木做,其次用梨木、桑木、桐木、柘木做。”近来考古还发现了不少陶瓷质茶碾,可见有唐一代,茶道兴盛,以陶瓷、木石为材质的茶碾更便于使用和传播。

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的发现,使珍藏了1000多年的皇室瑰宝重现于世。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唐代宫廷茶具,是今天所知的年代最早、等级最高、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。地宫中还出土了《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账碑》,详尽记载了供奉物品的品名等信息,其中便有一套精美的研磨工具:鎏金团花银碢轴和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。碢轴和茶槽子成套使用,用法与今日中药碾磨草药类似,上面是鎏金团花银碢轴,下面是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,富丽堂皇,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鎏金团花银碢轴、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

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塔地宫后室出土

法门寺博物馆藏

汤瓶得火自相语,酒盏为人先作春。

——宋·杨万里

茶瓶又名汤瓶,加热或盛放热水之用。茶瓶一般鼓腹短流,最早可能与温酒斟酒的执壶混用,后来才慢慢从酒具中分离出来。陕西省西安市曾经出土一件唐代太和三年(公元829年)的瓷瓶,形制与执壶相似,底部墨书“老图片家茶社瓶”等字,可见至迟在中唐时期,这种执壶已经作为茶具专属茶瓶开始使用。

唐代煎茶时一般不需要茶瓶,《茶经》中也没有相关记录,但它却是晚唐兴起的点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点茶时,先在瓶中煮水,下茶末在碗中,然后持瓶向碗中注水冲茶,适当击拂乃成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鲁山窑雪灰花釉汤瓶

唐(618—907年)

中国国家博物馆藏

点茶注水的工艺有点类似今天的手冲咖啡,注水时既要控制水流速度,又要控制水量,每次注水的多寡、轻重皆有讲究。原来执壶的流短,水量水速都不好控制,很难满足需求,于是流开始慢慢加长,茶瓶体量也逐渐减小,变得更加轻盈易于点注。

根据孙机先生的考证,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白瓷茶具及陆羽像,茶瓶与茶鍑同出,“显示出当时正处在煎茶与点茶交替的时期”。一套小小的茶具,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唐代煎茶的风采,更略窥点茶的兴起,感受中国茶文化不断发展演进。

吟诗不厌捣香茗,乘兴偏宜听雅弹。

——日本·嵯峨天皇

1500年前,茶文化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,逐步走向世界。唐代,日本僧侣最澄、空海等人扬帆渡海,前来中国学习文化,并把中国饮茶的方法和茶树的种籽带回日本。

嵯峨天皇(810年一824年,年号弘仁)崇尚中华文化,喜好饮茶,他不仅下令种植茶树,而且留下了“吟诗不厌捣香茗,乘兴偏宜听雅弹”的诗句。在嵯峨天皇的大力推动下,日本贵族中出现了模仿中国人品茶的风潮,因其年号“弘仁”,后人称为“弘仁茶风”。朝鲜新罗时代,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,饮茶由上层社会、僧侣、文士向民间传播、发展,并开始种茶制茶。茶文化也由此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中的鲜明特征。

“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,他牵着一匹瘦马在走天涯。唐朝千年的风沙,现在还在刮。”其实穿越千年的何止风沙,更有中国人眷恋的那一口香茶。中国人爱茶,爱其清雅甘醇的品性、爱其余韵悠长的回味,还有埋藏心底念念不忘的家的味道,正如林语堂先生曾经写道:“只要有一只茶壶,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。”

作者简介:

杨玥,历史学博士,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,主要从事展览策划实施、博物馆政策研究等工作,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、文化智库项目,曾发表《辽代墓志生肖图案的考古学观察》《洛阳地区北魏鲜卑、汉人墓葬比较分析》《北朝时期武川军政考略》等文章。

来源:道中华微信公众号

瞭望 焕新千年运河

河南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,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“考古前置”改革,严格落实“先考古、后出让”,将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由“被动跟进”变为“主动提前”

文 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袁月明

悠悠运河,迤逦穿行。蜿蜒近3200公里、贯穿南北5大水系、流经8省(市)的中国大运河,是世界上开凿最早、规模最大、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。穿越2500多年,大运河以世所罕见的时空尺度流通至今,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。2014年,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
河南是隋唐大运河的源头和核心区域,河道路线长、流经古都多、运河遗产丰富。近年来,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推进,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。昔日舳舻千里、帆樯林立的大运河,正成为中原大地上的又一鲜明文化标识,一条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、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、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蔚然已成。

茶云白科技 陆羽泡的茶,听说名和利都不拿:茶香往事

河南省安阳市大运河滑县段风光(2025 年 4 月 2 日摄) 受访对象供图

考古前置构建系统性保护新格局

初夏,云白风清。

在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南岸的一处高台地上,千年前的“国家粮仓”初露真容。

“为配合基建,2021年5月至今,我们对这一区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勘探,明确了这里就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粮仓——洛口仓。”据项目负责人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汪旭介绍,洛口仓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20万平方米,已发现仓窖、仓城、沟渠、码头等相关遗迹。

大运河河南段主要由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段、永济渠南段,以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构成,已探明的河道长度为686公里,遗产面积约200平方公里。

近年来,河南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,率先推行“考古前置”改革,严格落实“先考古、后出让”,将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由“被动跟进”变为“主动提前”。大运河河南段沿线,一系列考古调查、勘探及发掘研究工作持续推进,成果不断。

州桥,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中轴线之上,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(汴河段)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。这里出土的北宋时期巨幅石雕壁画,与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的“近桥两岸皆石壁,雕镌海马、水兽、飞云之状”高度吻合,引人遥想王安石笔下“却看山月话州桥”的胜景。

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指出,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考古发掘,首次完整揭示出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城段的修筑、使用、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,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,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发展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。是以,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“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。

在通济渠商丘永城段,考古人员发现了桥墩、沉船、古闸口等一批与运河运行密切相关的重要遗迹和遗物。“运河故道内出土遗物丰富,瓷器涵盖了隋、唐至宋时期南、北方各个主要窑口,是南北经贸往来的重要实物见证。”刘海旺说。

除考古发掘及研究外,河南在大运河申遗点段建立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,积极探索“人防+技防”工作模式,不断织牢织密大运河相关遗产安全防护网。

大运河滑县段现存古河道8240米、古码头9座、古城墙3000余米,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保存最为完好、内涵最为丰富的河段之一。

“除安排专人日常巡查外,我们在大运河相关点位共安装了187个摄像头,对本体病害、保护工程、游客行为等进行及时跟踪监测。”在安阳市滑县运河遗产监测中心,工作人员董瑞波一边操作着“大运河监测预警平台”一边对记者说,“确保有任何情况均能实时反馈、高效处理,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能力大幅提升。”

文旅融合激发活态传承新动能

从空中俯瞰“十三朝古都”河南洛阳,瀍河、洛河交汇处,已建成开放的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绿意盎然。漫步其中,不时可以望见隋唐风格的仿古建筑,让人顿生穿越时空之感。

公园一侧,顶部由三彩陶瓷装饰、造型如金色船帆一般的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,成为公众感知大运河悠久历史与丰厚底蕴的又一城市地标。

“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,我们共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,其中不少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。”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曹岳森说。

为充分展示隋唐大运河的“前世今生”,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做好文物展陈的基础上,坚持“创意+科技”,打造了多个数字化场景,让古老的大运河变得生动鲜活,可触、可知、可感。

“在‘一粒米的漕运之旅’展厅,游客可沿着脚下数字屏上的‘运河’走向,通过环幕影院、互动游戏、语音问答等方式了解河工技术、漕运制度改革、仓储方式等知识。”曹岳森说,“我们还与第三方团队跨界共创,推出沉浸式博物馆话剧《听涛大运河》,为游客带来更多维、立体的逛馆体验。”

为深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(河南段)建设,河南在活态传承历史文化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载体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。2021年,《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》印发实施,提出“一带一核四片区”空间总体布局,即郑汴洛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带、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旅游核心区、通济渠商丘文化旅游区、永济渠滑浚文化旅游区、永济渠焦新文化旅游区、会通河濮阳旅游协作区,“显形、彰文、育产、融景”。

据河南省文旅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去年10月,河南文旅特别推出丰收中原·老家河南“运河秋色”主题旅游产品,包含“汤汤水韵 运河古镇之旅”“仓储天下 运河粮仓之旅”“匠心独具 运河非遗之旅”“人间烟火 运河美食之旅”等四大线路,受到广泛好评。

滑县道口古镇,是大运河河南段沿线的一颗明珠。青石板路两侧,古色古香的明清民居鳞次栉比,沿着蜿蜒的运河河道铺展开来。向远处眺望,多个古码头点缀在运河岸边,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。

“围绕‘大运河’这一独特IP,近年来,滑县采取‘公助民建’的办法,对道口古镇进行了整体的保护性修缮和环境提升,打造了集文化传承、文物保护、旅游观光、娱乐休闲和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运河古镇旅游区。”滑县大运河遗产保护示范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科科长李卫丹说。

“义兴张”道口烧鸡、滑县木版年画等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在道口古镇随处可见。每到夜幕降临,道口古镇开启“夜游模式”,灯影摇曳间,游客往来不绝,品一杯盖碗茶、听一段大平调……博大精深的大运河文化,在此具象为绵延不绝的人间烟火。

“今年五一假期,道口古镇景区文旅收入总额达400多万元。”道口古镇景区运营负责人曹军表示,经由古镇引流,滑县全域五一假期旅游收入近亿元。

跨区协作探索共治共享新模式

2024年,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,“运载千秋——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”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,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(市)的240余件(套)展品集体亮相。

“作为首次大运河全流域考古成果展,‘运载千秋’一经推出就获得极高关注,开展一个月,就有逾30万人次参观。”曹岳森说。

早在2020年,包括河南博物院、开封博物馆、洛阳博物馆、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内的大运河沿线32家博物馆就成立了“大运河博物馆联盟”,并签署《大运河博物馆联盟协同发展协议》,以加强运河文化学术研究合作,协调运河沿线展览、文创、教育资源,深化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。如今,该联盟成员单位已增至40家。

曹岳森表示,依托大运河博物馆联盟这一平台,博物馆间的跨省合作有了更为便捷、高效的途径。

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,大运河自古以来就在区域协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它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,还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。

在当下,文化、生态、司法、水利等多个领域的跨区域协作、握指成拳,成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、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。

卫河,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为加强卫河生态保护,提升流域协同治理合力,2023年,河南安阳、鹤壁、新乡、焦作、濮阳五市共同出台卫河保护地方性法规,共护“卫水汤汤”。这也是河南区域协同立法的首次探索与实践。

而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江苏省,扬州、淮安、宿迁、徐州四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与苏北航务管理处于2024年9月共同签订《京杭运河(苏北段)水上交通执法流域化监管合作备忘录》,苏北运河实现从“分段管理”到“全域统筹”。

扬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新机制运行半年多来,跨区域联合执法响应时间缩短30%,船舶过闸效率提升25%,违法行为同比下降31%。

省域间的协作亦更为深入。

2024年,按照水利部有关部署安排,淮委与黄委山东河务局,江苏、山东省河长办沟通协商,制定印发《大运河管理保护“淮委+黄委山东河务局+苏鲁两省河长办”协作机制》,统筹推进大运河(黄河以南—长江以北段)河湖管理保护。

京津冀三地有关部门则通力协作,充分发挥大运河对沿线辐射带动作用,拓展沿线休闲旅游空间,培育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。北京市通州区、天津市武清区、河北省廊坊市联合策划开发北运河水上旅游精品线路,带领游客共赴“诗画乡土运河之旅”,通过打造文旅共同体,形成“协同管理、优势互补、形象共树、客源共享”的文旅发展新格局。

千年运河,澎湃如昨,正奔涌着向未来流去。■

相关问答

关于花和茶的诗句

[最佳回答]琴茶【唐】白居易兀兀寄形群动内,陶陶任性一生间。自抛官后春多醉,不读书来老更闲。琴里知闻唯渌水,茶中故旧是蒙山。穷通行止长相...

求有关品茶的诗句?_作业帮

[回答]琴茶【唐】白居易兀兀寄形群动内,陶陶任性一生间.自抛官后春多醉,不读书来老更闲.琴里知闻唯渌水,茶中故旧是蒙山.穷通行止长相伴,谁道吾...

徐露客游记原文?

二十三日舟不早发。余念静闻在崇善畏窗前风裂,云白屡许重整,而犹不即备。余乘舟未发,乃往梁寓携钱少许付静闻,令其觅人代整。时寺僧宝檀已归,能不避垢秽,...

【关于品茶的诗句】作业帮

[最佳回答]一诗1卢仝,自号玉川子,爱茶成癖,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,他的《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即《饮茶歌》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,...

关于“雨天”和“茶”的诗句有哪些?

1.郊居即事【唐】贾岛住此园林久,其如未是家。叶书传野意,檐溜煮胡茶。雨后逢行鹭,更深听远蛙。自然还往里,多是爱烟霞。2.琴茶【唐】白居易兀兀寄形...

细木装修底板

各有优点,根据个人的使用手感和打法习惯来选择。通常纯木底板手感好,持球佳,制造弧圈能力强,五夹的纯木板一般适合弧快打法,七夹的纯木板适合快弧...

想要服装描写,给我写一些好么?

[回答]可瞧着眉庄,却觉得她今日的样子与往日颇有些不同,仔细看,原来她着一身色泽暗沉的铁锈红裙装,只梳了个简单的回心髻,髻边插三只镶玛瑙的银簪,发间略...

关于整理自己心情的名言?

1.成功的秘诀:不挥霍时光,不沉迷过去,不畏惧将来。2.站在树上的鸟儿,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,它相信的不是枝,而是自己的翅膀。3.对于强者,失败是开始...2...

春天,茶,诗词名句?

琴茶【唐】白居易兀兀寄形群动内,陶陶任性一生间。自抛官后春多醉,不读书来老更闲。琴里知闻唯渌水,茶中故旧是蒙山。穷通行止长相伴,谁...空掩一庭竹,...

李清照,年龄增长诗句?

一、海棠之感:少女情怀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词云: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此词当是女...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